身體出現(xiàn)不適可能是勞累過度、姿勢不良、跌打損傷、風寒入侵、經(jīng)絡不通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采取的方法有傳統(tǒng)手法治療等。
1. 勞累過度:長時間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超出身體的承受能力,易導致肌肉疲勞、酸痛。通過按摩手法,如揉法、滾法、按法等,放松緊張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疲勞。還可配合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于酸痛部位,每次15 - 20分鐘,每天3 - 4次,加速新陳代謝,減輕不適。
2. 姿勢不良:長期保持不正確的坐姿、站姿,會使身體局部受力不均,引發(fā)疼痛。采用整復手法,如脊柱微調手法,糾正脊柱關節(jié)的微小錯位,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同時配合牽引,借助器械對身體進行適當牽引,拉開椎間隙,減輕神經(jīng)壓迫,改善癥狀。
3. 跌打損傷:受到外力撞擊、摔倒等,致使局部氣血瘀滯。運用推拿手法,如活血化瘀的擦法、摩法,促進瘀血消散??勺襻t(yī)囑外用云南白藥膏、消腫止痛酊、紅花油,涂抹于損傷部位,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4. 風寒入侵:身體受風寒之邪侵襲,經(jīng)絡氣血運行不暢。采用艾灸療法,選取風池、大椎、足三里等穴位,點燃艾條進行熏烤,溫通經(jīng)絡、驅散風寒。也可進行拔罐,在疼痛部位或相關穴位上拔罐,拔出體內寒濕之邪。
5. 經(jīng)絡不通:多種因素導致經(jīng)絡氣血阻滯。運用針灸療法,針刺相應穴位,如合谷、三陰交、太沖等,激發(fā)經(jīng)氣,疏通經(jīng)絡。還可配合中藥熏蒸,將艾葉、防風、川芎等中藥熬煮后,利用蒸汽熏蒸身體,促進氣血流通。
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再次受傷。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保暖,避免風寒。治療后適當進行康復鍛煉,增強體質,但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