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可通過按摩一些部位輔助降壓,常見的有太陽穴、風池穴、內關穴、太沖穴、涌泉穴等。
1. 太陽穴:位于頭部兩側,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1橫指的凹陷處。用雙手食指或中指指腹,輕柔地按揉太陽穴,每次按揉1-2分鐘,力度適中,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經(jīng)常按摩太陽穴,可緩解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等不適癥狀,有助于放松頭部神經(jīng),促進頭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降低血壓。
2. 風池穴:在項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將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放在兩側風池穴上,其余四指輕扶頭部,拇指適度用力按揉,每次按揉2-3分鐘。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jīng)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位能起到平肝息風、清利頭目等作用,對高血壓導致的頭暈、目眩等有較好的改善效果,利于血壓的平穩(wěn)。
3. 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用一只手的拇指指尖,按壓另一只手的內關穴,力度由輕到重,每次按壓3-5分鐘,以穴位處產(chǎn)生酸麻脹感為度。按摩內關穴可調節(jié)心臟功能,緩解心慌、胸悶等癥狀,對血壓的穩(wěn)定也有一定幫助,尤其適用于伴有心臟不適的高血壓患者。
4. 太沖穴:在足背側,當?shù)?、2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太沖穴,每次按壓3-5分鐘,以穴位處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宜。太沖穴是肝經(jīng)的原穴,按摩此穴位能疏肝理氣、平肝潛陽,對于因情緒波動、肝郁化火引起的高血壓有較好的調理作用,可輔助降低血壓。
5. 涌泉穴:在足底,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每晚睡前,用溫水泡腳后,用拇指指腹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推搓涌泉穴,每次推搓5-10分鐘。按摩涌泉穴可引火下行、滋陰益腎,有助于調節(jié)人體陰陽平衡,對高血壓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能改善頭暈、失眠等癥狀。
按摩這些部位只能起到輔助降壓的作用,不能替代正規(guī)的降壓治療。若血壓波動較大或出現(xiàn)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yī),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guī)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