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出血可能是外傷、血小板減少、血管壁異常、凝血因子缺乏、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采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1. 外傷:日常生活中受到碰撞、擠壓等外力作用,導致皮下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受傷早期可進行冷敷,促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受傷 48 小時后改為熱敷,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淤血吸收,同樣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若疼痛明顯,可遵醫(yī)囑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活血止痛膠囊。
2. 血小板減少:多種原因致使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凝血功能下降引起皮下出血??勺襻t(yī)囑使用升血小板膠囊、氨肽素片、咖啡酸片提升血小板數(shù)量。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防止受傷加重出血。
3. 血管壁異常: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癥等,血管壁結構或功能存在缺陷??裳a充維生素 C 片、蘆丁片、曲克蘆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平時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對血管的刺激。
4. 凝血因子缺乏:像血友病等疾病會導致體內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治療主要是補充相應凝血因子,如遵醫(yī)囑使用人凝血因子Ⅷ注射液、人凝血酶原復合物、重組人凝血因子Ⅸ注射液。要盡量避免肌肉注射等有創(chuàng)操作。
5. 感染:某些細菌、病毒感染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引發(fā)皮下出血。若是細菌感染,可遵醫(yī)囑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片抗感染;病毒感染則可使用利巴韋林顆粒、阿昔洛韋片、更昔洛韋膠囊抗病毒。
治療期間要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皮膚,防止破損感染。飲食上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增強身體抵抗力。按照醫(yī)生要求定期復查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指標,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