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脫垂和脫肛在概念范圍、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式上存在不同。
1. 概念范圍:直腸脫垂是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包含黏膜脫垂和完全性脫垂;脫肛通常指直腸黏膜層或直腸全層脫出肛門外,概念相對寬泛,有時二者概念近似,但直腸脫垂表述更專業(yè)精準。
2. 發(fā)病原因:直腸脫垂多因盆底組織薄弱、腹壓增加等,如老年人肌肉松弛、多次分娩女性盆底損傷;脫肛除類似原因外,還可能因長期腹瀉、便秘等局部因素致直腸黏膜與肌層分離脫出。
3. 臨床表現(xiàn):直腸脫垂初期腫物較小,排便時脫出,便后可自行回納,后期腫物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無法回納;脫肛可見圓形、紅色、表面光滑腫物脫出,黏膜皺襞呈放射狀,嚴重程度不同表現(xiàn)有差異。
4. 治療方式:直腸脫垂依脫垂程度,輕度可保守治療如硬化劑注射,重度多需手術(shù);脫肛輕度以保守治療為主,如坐浴、提肛鍛煉,嚴重時也考慮手術(shù)。
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久蹲久坐,積極治療慢性咳嗽、腹瀉等增加腹壓疾病,出現(xiàn)疑似癥狀及時就醫(yī),按醫(yī)生診斷和建議規(guī)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