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和出血性胃炎在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胃鏡檢查特征、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qū)別。
1. 發(fā)病原因:
胃潰瘍:主要由幽門螺桿菌Hp感染、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等因素引起。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guī)律、吸煙、酗酒等也可能誘發(fā)。出血性胃炎:常見病因包括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酒精等刺激胃黏膜,導致胃黏膜損傷出血;嚴重創(chuàng)傷、大面積燒傷、大手術(shù)等應激狀態(tài)下,胃黏膜缺血、缺氧,屏障功能受損引發(fā)。
2. 臨床表現(xiàn):
胃潰瘍:具有慢性、周期性、節(jié)律性上腹痛的特點。疼痛多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出現(xiàn),持續(xù)1 - 2小時后逐漸緩解,下次進餐時再次發(fā)作。還可能伴有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出血性胃炎:起病急驟,常以上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xiàn),如嘔血、黑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上腹部疼痛、腹脹、惡心等不適,但疼痛一般無明顯規(guī)律性。
3. 胃鏡檢查特征:
胃潰瘍:胃鏡下可見胃黏膜有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瘍面,邊界清晰,底部平整,覆有白苔或黃苔,周圍黏膜充血、水腫。出血性胃炎:胃黏膜可見多發(fā)性糜爛、出血灶,病變廣泛,可融合成片,有時可見新鮮出血或血痂附著。
4. 治療方法:
胃潰瘍:一般采用抑酸劑如質(zhì)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藥物如鉍劑促進潰瘍愈合,若有Hp感染則需進行根除治療。出血性胃炎:首先要去除誘因,如停用相關(guān)藥物、積極治療應激原。同時給予抑酸、止血、保護胃黏膜等治療。
患病后應及時就醫(yī),配合醫(yī)生進行相關(guān)檢查和治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定期復查,以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