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詢描述:
高膽紅素血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孩子出生沒幾天,醫(yī)生就來跟我們說她患了高膽紅素血癥,我們透過玻璃看到她臉都是黃黃的??粗侵恢挥形覂芍复笮〉氖?,正打著點滴,我真是心疼的要死。我想知道為什么孩子一生下來就會有這個病。
希望得到的幫助:高膽紅素血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直接膽紅素偏高
若肝細胞受損,膽紅素不能正常轉化為膽汁,或是膽汁排泄受阻,都會引起直接膽紅素偏高,引起直接膽紅素偏高的常見病因有肝內及肝外阻塞性黃疸、胰頭癌、毛細膽管型肝炎及其他膽汁瘀滯綜合征等;
2.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都增高
見于急性黃疸型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變,中毒性肝炎等。
3.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增高
見于肝內及肝外阻塞性黃疸,胰頭癌,毛細膽管型肝炎及其他膽汁瘀滯綜合征等。
4.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增高
見于溶血性貧血,血型不合輸血,惡性疾病,新生兒黃疸等。
5.紅細胞破裂因素
肝臟的損傷,可導致患者肝臟內紅細胞的大量死亡而發(fā)生破裂,當肝臟代謝功能不足以使得其轉化為直接膽紅素時,可引發(fā)溶血性黃疸癥狀。
6.肝細胞病變因素
當乙肝患者體內肝細胞發(fā)生病變,亦或者膽紅素不能夠轉化為膽汁時,可導致肝臟腫大、肝內膽管受到壓迫而造成膽汁排泄受損,引發(fā)血液中膽紅素含量升高。
7.膽汁排泄受阻因素
譬如乙肝患者患有膽結石,膽結石可阻塞肝臟內膽汁的排泄,使得膽汁不能順利排出肝臟,進而也可導致血液中膽紅素升高。
8.總膽紅素增高
(1)肝臟疾患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黃色肝壞死、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等。
(2)肝外疾病溶血型黃疸、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膽囊炎、膽石癥等。
(3)其他見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黃疽、惡性貧血、陣發(fā)性血紅蛋白尿癥。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黃疸、內出血、輸血后溶血性黃疽、急性黃色肝萎縮。
9.間接膽紅素升高
(1)溶血性黃疸由于一些溶血性疾病使紅細胞破壞過多,導致血中的間接膽紅素增加;
(2)肝細胞性黃疸當肝細胞病變時,因膽紅素不能正常地轉化成膽汁,以及肝細胞腫脹,使肝內的膽管受壓,排泄膽汁受阻,使血中的膽紅素升高。
(3)輸血錯誤血型不符輸血導致溶血,使大量紅細胞毀壞,而致大量間接膽紅素釋放到血液中。
(4)新生兒型黃疸主要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或新生兒先天性膽道畸形等緣由造成的血中間接膽紅素升高。
無論哪種分類方法,高膽紅素(黃疸)的發(fā)生歸根到底都源于膽紅素的某一個或幾個代謝環(huán)節(jié)障礙。
你好,新生兒黃疸又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由于膽紅素生成較多,肝功能不成熟,加上肝腸循環(huán)增加,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較低,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在體內聚集而出現(xiàn)皮膚、粘膜、鞏膜等黃染的臨床現(xiàn)象。
膽紅素(Bilirubin)是血液中紅細胞的血紅素代謝后的廢棄物。主要由血紅蛋白轉化而來,一克血紅蛋白能生成34mg膽紅素。當紅細胞衰老(紅細胞生命周期120天)時,會經過脾臟加以破壞處理而產生膽紅素,膽紅素會經過肝臟作用并由膽管被排至十二指腸中,最后大部分隨著糞便而排出體外。正常人每日生成膽紅素250~350mg,其中80%~85%來自血液循環(huán)中衰老的紅細胞,其余15%~20%來自骨髓和肝臟,稱為旁路膽紅素。膽紅素對身體而言是廢棄物,血清中膽紅素過高時,透露出肝臟病變或膽管阻塞等異常訊息,血清膽紅素數(shù)值的高低代表著異常的嚴重程度。一般而言,直接膽紅素(Bilirubin Direct)在0.5mg/dl以下、總膽紅素(Bilirubin Total)在1.3mg/dl以下屬正常范圍。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jù),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鐘膽紅素低于3.4μmol/L。
當膽紅素超過正常值時即為膽紅素高(高膽紅素血癥)。當總膽紅素在34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fā)現(xiàn)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范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則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于肝膽疾病,但其他系統(tǒng)疾病也可出現(xiàn)。
以上是對“高膽紅素血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這個問題的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祝您健康!
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
循環(huán)中老化的、破壞的、異常的紅細胞主要在脾臟清除,血紅蛋白(紅細胞內可攜帶氧氣的蛋白質)代謝成膽紅素(一種黃色色素)。膽紅素隨血循環(huán)到肝臟,在肝臟發(fā)生化學改變(結合),然后以膽汁復合物的形式排泄到腸腔。
多數(shù)正常新生兒在生后頭幾天血膽紅素可暫時升高,出現(xiàn)皮膚黃染(黃疸)。
高膽紅素血癥的癥狀:成人腸道內正常菌群可破壞膽紅素。新生兒腸道無正常菌群存在,因此大量膽紅素排泄到腸腔,使大便呈金黃色。新生兒腸道內存在一種酶,這種酶可以使膽紅素轉變并重新吸收入血,加重黃疸。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黃疸,黃疸的進展是從頭到足,即黃疸首先出現(xiàn)在面部,然后胸部,最后出現(xiàn)在腿和足。正常情況下,高膽紅素血癥和肉眼可見的黃疸在1周后消退。
一、 溶血性黃疸
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時,生成過量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泄能力,致使非結合膽紅素潴留于血中而發(fā)生黃疸。
特征:(1)鞏膜輕度黃疸,在急性發(fā)作(溶血危象)時有發(fā)熱、腰背酸痛,皮膚粘膜往往明顯蒼白;(2)皮膚無瘙癢;(3)有脾腫大;(3)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現(xiàn),如周圍血網織細胞增多、出現(xiàn)有核紅細胞、骨髓紅細胞系統(tǒng)增生活躍;(5)血清總膽紅素增高,一般不超過85μmol/L,主要為非結合膽紅素增高;(6)尿中尿膽原增加而無膽紅素,急性發(fā)作時有血紅蛋白尿,慢性溶血時尿內含鐵血黃素增加;
二、 肝細胞性黃疸
因肝細胞病變,對膽紅素攝取、結合和排泄功能發(fā)生障礙,以致有相當量的非結合膽紅素潴留于血中,同時因肝細胞損害和(或)肝小葉結構破壞,致結合膽紅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細小膽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結果發(fā)生黃疸。
特征:(1)皮膚和鞏膜呈淺黃至深金黃色,皮膚有時有瘙癢;(2)血中非結合和結合膽紅素均增高;(3)尿中膽紅素陽性,尿膽原常增加,但在疾病高峰時,因肝內淤膽致尿膽原減少或缺如;(4)血清轉氨酶明顯增高;(5)血中肝炎病毒標記物常陽性;(6)肝活組織檢查對彌漫性肝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三、膽汁郁積性黃疸
肝內膽汁郁積從分子細胞學上是指膽汁的生成和分泌減少,以及膽汁流淤滯和濃縮。肝內膽汁郁積或單獨出現(xiàn),或與肝實質損害同時存在,其產生機制頗為復雜,有多種因素參與:
(1)肝細胞質膜的結構與功能改變:肝細胞質膜由液態(tài)雙層類脂鑲嵌蛋白質(載體、受體、結構蛋白和酶類)所組成,質膜上磷脂與膽固醇的含量有一定比例,以維持正常的膜微粘度和膜流動性,與載體移動和Na+-K+-ATP酶(鈉泵)活性的關系至為重要。膽汁的生成和分泌以及膽汁溶質的轉運和出入肝細胞,取決肝細胞質膜結構及其功能的完好無損。氯丙嗪、雌二醇、石膽酸、內毒素和缺氧等引起肝細胞損害時,均可使質膜膽固醇含量增加,并使膜流動性和鈉泵活性降低,致膽汁分泌和膽汁流量減少;
(2)微絲和微管功能障礙:使膽酸的轉運、鈉水向毛細膽管腔移動及毛細膽管周圍協(xié)調性蠕動與收縮作用被削弱,致膽汁流量和向前流動性降低;
(3)毛細膽管膜與緊密連接通透性增加,膽汁中溶質分子向周圍彌散或反流,致膽汁的水分減少;
(4)膽酸代謝異常:羥化不充分,形成具有毒性的單羥膽酸或石膽酸,使肝細胞和細小膽管上皮壞死。
人的紅細胞的壽命一般為120天。紅細胞死亡后變成間接膽紅素,經肝臟轉化為直接膽紅素,組成膽汁,排入膽道,最后經大便排出。間接膽紅素與直接膽紅素之和就是總膽紅素。上述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障礙,均可使人發(fā)生黃疸。如果紅細胞破壞過多,產生的間接膽紅素過多,肝臟不能完全把它轉化為直接膽紅素,可以發(fā)生溶血性黃疸;當肝細胞發(fā)生病變時,因膽紅素不能正常地轉化成膽汁,或者因肝細胞腫脹,使肝內的膽管受壓,排泄膽汁受阻,使血中的膽紅素升高,這時就發(fā)生了肝細胞性黃疸;一旦肝外的膽道系統(tǒng)發(fā)生腫瘤或出現(xiàn)結石,將膽道阻塞,膽汁不能順利排泄,而發(fā)生阻塞性黃疸。肝炎患者的黃疸一般為肝細胞性黃疸,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均升高,而淤膽型肝炎的患者以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
看病 男科 婦科 癲癇 性病 養(yǎng)生 新聞 白癲風 牛皮癬
就醫(yī) 疾病信息 健康經驗 癥狀信息 手術項目 檢查項目 健康百科 求醫(yī)問藥
用藥 藥品庫 疾病用藥 藥品心得 用藥安全 藥品資訊 用藥方案 品牌藥企 明星藥品
有問必答 內科 外科 兒科 藥品 遺傳 美容 檢查 減肥 中醫(yī)科 五官科 傳染科 體檢科 婦產科 腫瘤科 康復科 子女教育 心理健康 整形美容 家居環(huán)境 皮膚性病 營養(yǎng)保健 其他科室 保健養(yǎng)生 醫(yī)院在線